一、学科建设目标
1.建设依据
现代城市建设学院文件《建筑工程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20~2025)》以及《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23~2025)》,文件明确和细化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本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一流专业建设相关文件要求和专业特色发展方向进行学科建设规划。
2.研究方向及总体目标
本次学科建设以“装配式建筑技术”“建筑安全AI检测”为研究方向,依托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创新团队、装配式建筑教学团队、“建筑安全AI检测与监测”双创团队3个学科团队的建设,完成对应的学科团队、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健全及建设学科内的体系,促进学科交叉集成,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学科团队建设
1.“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学科团队通过建设达到以下成果:
2.装配式建筑教学团队通过建设达到以下成果:
3.“建筑安全AI检测与监测”双创团队通过建设达到以下成果:
三、科研平台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果
(1)土体改良试验间改扩建:完成实验室场地全面改造,增设并优化基础设施,采购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确保环境标准化、仪器设备高效运行且保养得当,以全面满足土体改良及相关试验的需求。
(2)新建数据处理中心:选定合适场地并进行改造,采购满足3-5人同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所需的仪器设备,构建一个高效、舒适的数据处理环境,以支持试验数据的快速、准确处理。
(3)智能建造实训中心升级:在一期建设基础上,对实训中心进行升级装修,深化其使用功能,以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智能建造及管理的虚拟仿真应用需求,同时提升其展示性,使之成为教学与实践的亮点。
(4)高性能混凝土研发平台建设:依托学院专家团队的科研项目,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设备与工作室,实现实验室共享功能,满足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条件,并具备一定的展示性,以推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四、人才培养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果
依托“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下的两个三级学科,推进土木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塑造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专业“面向市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为经济区培育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规划与成果包括: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入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装配式建筑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完整、系统的装配式建筑课程结构体系。
3.学生能力矩阵图绘制:完成学生培养层次能力矩阵图,明确各层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4.核心课程建设与提升:重点建设与土木工程行业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实现省级一流课程、校级“一师一优”课程及院级优质课程的全面建设与申报,力争打造省级品牌应用类课程。
5.地域化课程教学融合:深化课程教学与地域需求的结合,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贴合地方实际。
6.企业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深入企业调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7.学科团队建设与学生学术能力提升:通过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助理能力,激发科研兴趣与创新精神。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效
(1)强化教师能力,服务区域企业:提升教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依托校内实验实训资源,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支持与服务。
(2)开展专业培训项目:紧密围绕专业需求,策划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
(3)推进校企横向合作:主动寻求与川渝区域内企业的合作机会,开展横向技术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4)积极申报纵向课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
(5)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技术:面向智能建造领域,聚焦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绵阳及周边地区智能建筑项目提供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技术支持,加速建筑工业化进程。
(6)城市更新病害检测服务:针对城市更新需求,利用无人机与AI技术,为绵阳及周边房屋建筑、路桥设施提供全面病害检测,精准评估风险,保障项目安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