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
土木工程

一、学科建设目标

1)建设依据:

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三年学科建设规划,土木工程行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度,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中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整体要求,以及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遂申报本次学科建设项目,在三年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以上依据大力开展学科建设。

2)研究方向及总体目标:

本次学科建设以三级学科“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建设对象,其中“非金属建筑材料”以研究土体改良及资源化利用为方向,“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及管理为方向。通过2个学科团队的建设,完成对应的学科团队、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健全及建设学科内的体系,促进学科交叉集成,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二、学科团队建设

1. “非金属建筑材料”学科团队建设,以研究土体改良及资源化利用为方向,通过建设达到以下成果:

(1)副高职称达到2-3人,培育1-2名科研带头人;

(2)增加科研人员数量,招聘或校内培养2-3人;

(3)专职教师5人中,行业经历教师人数比例达100%,双师双能型教师达100%;

(4)完成省市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2项。

(5)完成授权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

2.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科团队建设,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及管理为方向,通过建设达到以下成果:

(1)副高职称达到3人以上,培育1-2名学科带头人;

(2)教师学历中硕士研究生达到6人以上;

(3)加强装配式建筑方面人才招聘或引进2-3人;

(4)专职教师8人中,加大具有行业经历教师人数比例,双师双能型教师超过60%;

(5)加强校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申报(重点是装配式建筑方面),建设期内每年完成2-4项申报工作。积极进行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申报,力争成功申报1-2项;

(6)加强校内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完成现有任务的基础上,再申报2-4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建设1-2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

(7)论文发表:建设期内每年学术方面论文8篇,教改方面论文8篇,力争产出2-3篇核心论文;

(8)加强装配式建筑方面科学研究,申报1-2项发明专利。

三、科研平台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果

(1)改扩建土体改良试验间:完成实验室场地改造,增设基础设施,增购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达到环境标准化,仪器设备运行正常、保养到位及高效使用,全面满足相关试验的要求。

(2)新建土体改良材料生产间:完成场地选址,厂房建设,机械设备采购,达到环境标准化,机械设备运行正常、保养到位及正常生产,全面满足改良材料高效正常生产的条件。

(3)新建数据处理中心:完成场地选址,场地改造,仪器设备采购,达到满足3-5人同时进行试验数据处理的要求。

(4)工程实务中心: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装修,深化其使用功能,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及管理的虚拟仿真应用,同时使其更具有展示性。

四、人才培养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果:

“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下的2个三级学科建设为依托,推动土木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使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专业具有突出“面向市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为经济区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内容与成果为:

(1)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2)形成完整体系的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课程结构体系;

(3)完成学生培养层次能力矩阵图;

(4)完成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与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在建设期内,完成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新申报3-5门院级优质课程,力争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

(5)深化课程教学植根度,充分融入地域要求;

(6)深入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

(7)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助理30人以上。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效:

(1)提高教师的科研、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积极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

(3)开展校企间的横向项目;

(4)积极申报纵向项目。

(5)针对目前南京地铁5号线车辆段淤泥处置的工程问题,能在项目计划期间实现工程应用,并解决其淤泥难处理问题,并初步实现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