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
能源动力

2023年6与9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遴选结果,我校能源动力学科成功入选,成为我校获批的首个省级“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培育学科。

一、学科简介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石,其开发利用需深度融合新一轮科学技术成果,以优势能源学科为纽带,赋能能源高效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科技创新驱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人才驱动,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的关键,高质量能源学科建设是必由之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要积极谋划布局一流能源学科建设,形成优势能源学科体系,推动知识创造和运用,为形成能源领域国际前沿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能源动力学科涉及能源开发、转换、利用、储能、能源互联网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向的一级工学门类学科,渗透于众多学科之中,具备知识性广泛、学科交叉性强、适用领域广等特征。以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专业,聚焦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和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前沿基础应用学科,积极培育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科研原始创新型高层次能源人才,一般分布在“985”“211”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随后,以核能、风、水、光、热及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及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相继出现。近年来,伴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学科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表的科技革命成果,规划布局学科发展方向,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释放能源学科新活力。

我校作为唯一开设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相比研究型、综合型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更侧重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加强能源学科建设才能使得我校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能源学科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研究,结合国内情况,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非常规特低渗油气开发、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老、非、低、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高效清洁燃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CCUS开发利用、煤基固废处理、抽水蓄能、空气压缩能、智慧电网、特高压输电等能源开发、转化、利用和处理。布局能源学科建设,强化基础学科建设,重点发展优势突出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创建新型综合能源学科,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综合评价标准,创新教研模式,创建新型科研教学平台,紧抓国际前沿,推动新时代能源学科高速、稳定、全方位发展。

二、学科负责人和团队

罗冰,女,1987年生,四川苍溪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双师型教师。全国综合能源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普专家,碳排放咨询员与交易员,新能源应用与节能减排工作室负责人。主要从事能源行业的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开发/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和指导本校学生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优秀指导老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等。曾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校级优秀教师以及突出贡献的荣誉称号。先后完成10项教研和科研项目,“新能源系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5项,参编教材《新能源电池及节能材料研究》1本。

本学科团队以聚焦能源学科地方前沿、服务地方需求为己任,主要方向为新能源行业的环境预防-治理-清洁生产,系统能效提高与节能应用,能源环境系统检测与控制,能源与环境设备设计与装配。团队共有专任教师34名,其中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25人、博士学历4人、有海外学习经历的1人。在能效提高与节能应用方向,有前期形成集研发、生产、安装、服务于一体的热泵系统,主要体现在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机组及中央空调设备;在能源环境系统检测与控制方向,融合校内电信、自动化、电气等专业,形成了专业优势的互补,使得电气化类专业的控制有了直接的作用载体,使得能源环境专业控制及检测需求得以解决,为平台填充了电气化控制方向的人才。

三、社会服务

该学科建设以新能源科技创新服务为重心,以发展四川新能源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太阳能、地源能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作为开拓、发展方向,通过行业协作等运营模式,能够做好高标准、协同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促进新能源应用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革新,适应四川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通过该学科的建设,预期可以达到目标:

(1)学科建设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树立有特色的能源动力学科建设方向,选择能在省内外产生较为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建设,体现区域特色和发挥学院自身已有优势。

(2)学科交叉研究:注重与兄弟高校、院系、专 业、企业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力求较为快速地形成办学特点,形成品牌效应使学科建设充满生机。

(3)学科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品德的培养,建立合理梯队,通过引进与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有攻关决心和必胜信念的学科团队。

(4)人才培养体系:利用项目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置面向应用的课程,通过合理的学训模式、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的对外交流氛围形成面向应用的实训模式。

(5)学科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尽量花较少的人财物完成本学科的基地建设,让学科基地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