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

人工智能专题讲座,探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12-20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3日下午,现代技术学院在安州校区中心楼902会议室举办了专家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旨在响应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号召,探讨如何构建高质量、特色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发展。讲座邀请了易勇教授、万国根教授进行分享交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副主任邓抒江主持会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人工智能通识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易教授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探讨》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指出计算机A类赛事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计算机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强调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必要性以及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AI内容与教法的重要性。这些探索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更为全面提升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注入了新动力。易教授还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学计算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方案为例,详细阐述了计算机课程地位的提升,强调了基础类课程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并列,技术类课程与线性代数、概率论同等重要的理念,为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易教授还分享了参加成都市第二届建筑职业技能人才大赛的体会,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指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重要性,强调应强化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响应国家智慧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政策。

                                           

接着,万教授带来了《大模型开发与人才需求》的专题讲座。他深入剖析了大模型的本质,即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参数规模的深度学习模型,如GPT-3等,这些模型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万教授详细介绍了GPT模型的迭代历程,从GPT-1到GPT-4的性能飞跃,以及国产大模型如华为盘古、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千问的蓬勃发展态势。在技术原理方面,万教授阐述Transformer架构、分布式训练以及预训练与微调等核心技术,展示了大模型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与智能生成。他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软件开发、文本与代码生成、推理及多模态任务等,强调了大模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从行业趋势来看,万教授指出大模型将与多种技术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并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他还特别强调了当前大模型开发领域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包括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等,指出AIGC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相关职位的高年薪也反映出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讲座最后,主持人邓抒江老师对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鼓励在场教师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课程建设问题。人工智能通识教研室主任肖建英就人工智能与传统Office课程的结合以及通识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调整策略提出疑问。易教授回应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应注重工具应用与历史文化的传授,避免过度聚焦神经网络理论,选择合适教材并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分层分类,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万教授则建议在遵循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如通过AI辅助制作PPT或文献收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次讲座为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有助于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大模型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